最近隨著各省陸續公布高考成績及各批次各類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考生的志愿填報工作也正在進行中。志愿填報是高考錄取前的一個項目,是考生進入大學的一個必經的項目,關系到廣大學子的命運,是廣大考生在學校與專業之間必須進行的一次博弈。
但是一直有同學分不清楚高職和大專有什么區別,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高職和大專的概念
高等職業教育,簡稱高職。在中國大陸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包括專科和本科兩個學歷教育層次,高職學生畢業時頒發國家承認學歷的普通高等學校專科和本科畢業證書,并享受普通高校畢業生的一切待遇。
大專即專科,大學專科的簡稱,是高等學歷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專科學歷主要分為全日制專科和非全日制專科兩種。全日制專科通常是由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錄取,全日在校學習。非全日制專科通常為成人教育、網絡教育、開放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12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756所(本科1270所、專科1486所),成人高等學校256所。
人們困惑的原因是沒有搞清楚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即教育類型和學歷層次的概念,高職和高專是教育類型的名稱,而專科是學歷層次的名稱,包括高職和高專。
高等教育學歷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
高職作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類教育類型,當然也分為研究生、本科、專科這三個層次,事實上一個完備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就是應該由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本科和專科構成,高職教育比較完善的中國臺灣地區就是如此,不僅僅有高職專科,還有高職本科和高職研究生。中國大陸地區當前的高職教育正處于由專科層次向本科層次的過渡,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也會發展高職研究生教育。
高職和大專哪個好
高職是高職院校的簡稱,這屬于一種教育類型的名稱,而大專卻是一個學習層次的稱呼。目前有的高職院校已經開始開展本科層次學歷教育,所以現在有些高職院校也是大專、本科都有招生了。
高職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職業技術教育;它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而大專是大學專科的簡稱,表示一種學歷層次,目前來說,我國的大專教育主要是由高職院校承擔的,有一部分本科院校也開設有專科,大專學歷只有畢業證書沒有學位證書。
高職和大專在文憑上是沒有區別的,兩者屬于一樣的學歷等級。其次,高職和大專的畢業證書均屬于國家承認的專科畢業證書,學生入學后和畢業后的待遇都是一樣的。其主要是培養方向不同,也就是側重點不同,大專重理論,高職重實踐,也就是更主要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
大專和專科哪個學歷高
當然是一樣的,現在的大專,分為高職和高專。高專的學校越來越少了,錄取線要高些,文憑,則都是大專文憑。只是大家都知道,高專的含金量大些而已。
大專與高職,大專包括高專和高職兩種形式。大專教育主要有兩種實現形式:高等專科學校(簡稱高專)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簡稱高職),兩者只是側重不同,無本質差別,前者重能力(如xx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后者重技術(如xx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高專和高職同屬大專。
大專和高職的區別
過去的大專偏重應試,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為了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培養既有大學文化程度,又有高級專門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就把除師范類以外的大專都改成了高職。一些老中專經過重新改造、升格,也變成了高職,所以,高職和大專還不能完全劃等號,目前高職還屬于大專層次。
為響應中國教育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規劃,部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從2012年起開始試辦本科層次的專業。高等職業教育已包括本科和專科兩個學歷教育層次,而在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則完整地囊括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等層次的學歷教育。
報考高職院校要牢記四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就是大城市
這里沒有歧視中小城市的意思,與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信息量更充分,就業機會也更多。安徽有句老話叫做“山溝溝里面讀書,不如十字街頭聽講”就是這個意思,上學的目的就是要擴大視野。在大城市中也有區分,比如廣東、江蘇、浙江的產業比較發達;北京、上海的服務業相對更集中。
第二個原則是規模
一萬人左右的中等規模可能是相對適宜的,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而言一個大學從社會經濟角度出發的最優規模是不超過1萬人,規模太大了就業很麻煩。最簡單的理由就是,一個學校一年畢業五六千人到哪里去消化?
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職對教學設備的要求非常高,沒有合格的教學設備難以培養出合格的技能人才來,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同時如果學校規模過小,比如只有一兩千人也有其他的問題存在,考生一定要慎重考慮。
第三個原則是感興趣
考生在填報普通本科志愿的時候,建議以興趣為主,學生報考高職志愿的時候,也要講興趣。如果沒有興趣,學生一樣會學不好,不論什么層次,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
第四個原則是寬口徑
高職學生和普通本科學生一樣,上大學所學的專業未必是一輩子的職業,很可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要轉向其他的行業。如果專業過于狹窄,不具備轉型的基礎,也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所以一定要看所選的專業有沒有以一個職業群為背景,有沒有一定的職業適應性。另外,挑選專業也要看得"深"一些,應該是社會未來發展的朝陽事業,而不是眼前的熱門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