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是民辦的,廣州新華學院Guangzhou Xinhua University是一所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中國醫學數字教育項目示范基地學校學校舉辦者為廣東東寶集團有限公司學校前身為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廣州新華學院(廣州新華學院是幾本)【圖】
廣州新華學院
廣州新華學院(院校代碼:13902)的前身是中山大學新華學校,根據教育部的教育發展,舉辦了中山大學?!?003〕8號文件的精神,以及投資者廣東東寶集團有限公司按照新機制、新模式申請的機構。2021年2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轉為獨立本科院校,更名為廣州新華學院。2021年5月,經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學校批準開設“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經廣東省學位委員會批準,學校獲準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建設單位”。
學校于2005年經教育部批準,是一所包括經濟學、法律、教育、文學、科學、科學、工程、醫學、管理、藝術、廣州校區和東莞校區,占地2185畝(含配套土地600畝),面向全國招生,招收18名學生,學生2萬余人。學校堅持原母校中山大學良好的傳統和理念,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德育、服務社會”為導向,堅持“教育第一、質量第一”的宗旨,努力培養優秀的思想品格、良好的人文培養、自主創新理念、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強大的“德才兼備、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轉學后,學校繼續堅持“學術強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開放辦?!钡霓k學理念,開拓新路、開新局面、抓新機、取得新成績,努力把廣州新華學院建設成為中國一流、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大學,努力實現“中國需要清華,中國也需要新華”的“新華夢”。
學校學科布局合理,專業特色明顯,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學校擁有二級教學單位24個,專業54個:經濟學、經濟統計學、稅收學、金融工程、投資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數字經濟、法律、社會工作、漢語言文學、英語、商務英語、西語、葡萄牙語、傳播學、網絡與新媒體、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電氣工程與自動化、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工程、藥學、護理、聽力與言語康復、康復治療、醫學影像技術、工商管理、營銷、會計、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審計、行政管理、公共關系、健康服務與管理、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旅游管理、信息資源管理、藝術設計、服裝與服裝設計、音樂、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金融科技、視覺光學、網絡金融、風景園林、書法。其中,生物醫學工程、聽力與言語康復、醫學影像技術、視覺光學是廣東省同類院校中唯一設立的專業;會計專業獲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護理、會計、藥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行政管理獲廣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聽力與言語康復、電子信息科技、藥學獲省級特色專業;護理、行政管理獲省級重點專業;公共管理學科和醫學技術學科獲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和廣東省重點培養學科。
廣州新華學院是幾本
廣州新華學院是二本院校。廣州新華學院成立于2005年,前身為中山大學新華學院。2007年5月,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在東莞建立了第二個校區。2021年2月2日,更名為廣州新華學院。
學校廣州校區位于廣州市天河區風景秀麗的爐山旁;東莞校區位于東莞市麻涌鎮,周邊有麻涌河和華陽湖生態濕地公園;自然環境優美,景觀相得益彰,是求知治學的理想勝地。學校堅持“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理念,逐步完善實驗教學條件。目前,有藥業、經濟管理、科技、文法藝術設計五大實驗培訓平臺,共有實驗室(含配套輔助室)254間,總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以上。四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信息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金融職業技能培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綜合護理技能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金融會計實驗教學中心;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實驗室-FABLAB制造商實驗室;省級重點培育學科醫學技術實踐教學研究平臺-生物反饋綜合實驗室;西門子助聽器實驗室、博智聽覺聲學實驗室等。近年來,學校以校園網、主要信息系統為基礎,以“iXH信息服務平臺”小程序為重點服務窗口,MOOC匯聚平臺為“互聯網”校園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框架是課程建設的主要門戶,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學校還與300多個政府部門、事業單位、醫院、企業共同創建了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優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實驗、實踐和實踐的基地和平臺。
學校引育并舉,名師云集。國家著名教學教師王教授擔任校長;中國當代行政學創始人夏書章教授擔任學校發展專家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近100名中外知名學者和專家擔任學科領導、首席教授、教學監督等,為學校管理提出建議;國際數學大師邱成通院士,世界著名經濟學家.新華社等知名學者參觀了新華社論壇;學校培養了南粵優秀教師7人,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廣東省高校(本科)著名教師1人,廣東省師德先進個人1人,東莞市優秀教師6人,青年骨干教師115人,正副教授80余人。學校全面實施“雙百”計劃、博士導師計劃、海外導師導師計劃、校外導師導師計劃、“雙教師”導師計劃、監督覆蓋推廣計劃,注重青年骨干教師培訓,促進教學與科研緊密聯系,促進教師跨越式發展,努力建設學術人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