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虛擬學生,到以前風靡日本的AI虛擬偶像,AI虛擬人早已不是新鮮事物,顏才兼備的虛擬偶像早已攻占飯圈。虛擬偶像是一種通過繪畫、動畫、CG等形式制作,在網絡等虛擬場景或現實場景進行活動的“二次元”偶像。數據顯示,全世界大概有4000余個虛擬偶像活躍著。
隨著AI對生活的滲透越來越廣泛,有人不禁要問,人工智能要取代人類了嗎?
人工智能要替代人類工作了嗎?
除了AI虛擬人,早在2017年,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中,中國地震臺網通過公眾號平臺,第一時間向全國推送了這一消息。只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篇推文居然是機器人寫的,前前后后只用了25秒的時間。25秒!新聞媒體記者或許才剛剛打開電腦。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極其迅速,各種智能設備、智能軟件已走進千家萬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因此,不少人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將會全面代替人類智能,甚至超越人類智能。
誠然,假以時日,人工智能會部分取代人類工作,記者永遠不可能像機器人那樣,25秒寫出一篇速報。但人工智能也擁有自身的缺陷,人工智能所有的程序,都來自于人類智慧,人工智能生成的稿件,永遠無法復刻文章字里行間那一份屬于人類獨有的真是情感,創意和個性表達,對于人工智能來說,或許永遠是無能為力的。
人工智能,無“人”不智能
正如世界第四屆互聯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所說:“未來要讓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過去30年,我們把人變成機器,未來30年,我們把機器變成人。與其擔心技術奪走就業,不如擁抱技術,去解決新的問題。”
人類在適應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獨特的優勢,這來自于人類因不斷豐富的經驗和體驗,而不斷增加或改善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能力以及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包括人對自身和感悟能力。而人工智能無論多么發達,歸根結度它都只能在人類預先給定的框架下解決問題,其自身不會,也無法突破這種既定的框架。
由此可見,科技無法完全取代人腦,這個世界永遠都需要人類的智慧。誠然,人工智能的浪潮不僅席卷了各行各業,同時也在各國未來戰略發展與國際競爭中占據了重點地位。
其實人工智能本身的研究就需要人來完成,目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專業之一,為了滿足市場對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我國已經加快高質量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而此時,正是進入人工智能專業的最好時刻。